创新科技引领未来,智能时代的关键词探索

鹤壁 更新于:2025-08-06 02:13
  • 法监
    #鹤壁# 实探伾山大佛“换新装”:文物修缮是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儿!

    过了今年正月古庙会以后,红哥已经半年时间没有见到家乡的伾山大佛了。

    今年3月9日,浚县大伾山上的国保级大石佛开始封闭修缮,公布计划工期为3年时间。也就是说,在为伾山大佛“换新装”的3年时间里,很难瞻仰到伾山大佛的尊容了。

    红哥因为致力于宣传家乡文化,结识了很多文化圈儿的朋友,其中就有县文旅局文物专家张银波大哥和修缮伾山大佛的负责人,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张俊杰兄弟。前段时间我们就有约定,我一定抽时间去看看大佛修缮的进度,由于事务缠身特别忙,直到昨天下午才得以成行。

    昨天是个罕见的“桑拿天”,天气预报有小雨,期盼了好久也没能下来,县城里闷热得像个大蒸笼,走到哪儿都是汗毛流水浑身湿。

    我和县作协秘书长田战旗接了市里一个写作任务,其中有古城建设、运河文化传承和保护以及伾山大佛修缮等方面的内容。我们俩上午去了古城办采访,下午顶着炎炎烈日上了山,在天宁寺后院的大佛楼前正好见到了正在安排工作的俊杰兄弟。

    俊杰兄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几个月来的施工情况,然后带我们到封闭的大佛楼里面施工现场边看边讲解,让我们了解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始建于后赵石勒时期的摩崖造像伾山大佛,是一尊通高 22.29 米,依崖而凿的善跏趺坐式大弥勒佛像,至今已经历了近1700年的世事沧桑。

    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年—499年),于大伾山东山腰大佛前修建天宁寺和大佛楼。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大佛楼被红巾军烧毁,大佛受损严重。
    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大佛楼得以重建,这是历史上首次对伾山大佛进行的大型修缮。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崇王朱见泽为大石佛彩饰金身,摩崖大佛石质原貌被遮盖。

    其后,虽对伾山大佛及大佛楼进行过多次修缮,都是小规模的修修补补。这次全面启动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本体保护修缮工作。是自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至今,跨度58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俊杰兄弟告诉我们,这次修缮采用三维激光扫描、红外热成像、超声成像等现代高科技文物保护应用手段,从根本上解决大伾山摩崖大佛及石刻本体修复难题。

    在岁月的洗礼下,伾山大佛本体表面因污染、渗水导致的变色、人为破坏、 历史修复材料老化及变形、空鼓等病害问题,都要按照文物保护修复原则进行保护修复。需要实施表面污染(水锈结壳、人为污染、水泥、苔藓等)清洗、表面泛盐 、裂隙修复 、空鼓灌浆加固 、残缺部位补型与变形开裂的历史修补处修复 、发髻修复以及大佛本体防渗等多种修复保护措施。

    大佛楼内搭建了10层高的施工架,每层间隔2米有余,专业施工人员不惧高温仍在细心施工。我们从底层一直攀爬到最高层,个个大汗淋漓衣服沾身。俊杰兄弟满脸是汗,对每层的施工情况都不耐其烦地讲给我们听。

    走至顶部的时候,张银波大哥风尘仆仆地从省会郑州开会回来,听说我们在大佛楼施工现场,他不顾奔波劳累天气火热,马上上楼与我们会合。两人一边指导修缮人员施工,一边给我们讲解,他们的敬业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不已!

    这次探访伾山大佛“换装”,红哥不仅见到了传说中大佛头像左后侧石壁上神秘的佛龛洞,亲眼目睹了高达五六米的庄严大佛头部,还明白了形成“八丈佛爷七丈楼”奇观的真正原因!

    瞻仰过伾山大佛风采的朋友们都知道,八丈高的大佛正襟危坐在七丈高的佛楼内。我们看到的是大佛膝盖以下长达一丈的两条腿是放在地面下的一个长方形池内,很多人以为这是开凿大佛时故意为之,这才形成了“八丈佛爷七丈楼”的格局。

    然而,精通文物研究的张银波和张俊杰告诉我们,最早的大佛楼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原来的佛楼比现在大,而且比大佛高。只不过大佛楼在损毁坍塌后,碎石和杂物将原来的地面以上大佛腿部埋了丈余。后来重建大佛楼的时候,由于当时没有挖掘机等机械化设备,施工全靠苦力,人们为了图省劲儿只挖出了大佛两条腿的空间砌了个长方形的池子,其余部分当做了地面处理,这才出现了“八丈佛爷七丈楼”的情形。

    随着伾山大佛修缮工程的深入进展,红哥期待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感谢张银波、张俊杰两位朋友热情的接待和辛勤的付出,也盼望着伾山大佛早日修缮完成、更加焕彩!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